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qū)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qū)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qū)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qū)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qū)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qū)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qū)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高考資源網 > 高中教案 > 高二歷史教案 > 高二歷史教案:《“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學設計

電子課本

高考真題

高考模擬題

高中試卷

高中課件

高中教案

高二歷史教案:《“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學設計

來源:3edu教育網 2018-11-15 14:56:52

  教學目標

測試內容

測試要求

教學要求

“百家爭鳴”的出現(xiàn)

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主要思想

(1) 了解道、儒、墨、法諸家的代表人物與主要觀點

(2) 認識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

指導學生歸納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內容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啟發(fā)學生思考“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

  新課導入

  教師語: 讓我們追隨著戰(zhàn)馬飛馳聲,回到洶涌澎湃的春秋戰(zhàn)國,體悟那英雄輩出、璀璨群星的思想家們的生活時代。

  播放《中華文明》相關片段。

  提問: 我們從視頻中了解到“百家爭鳴”哪些背景呢?

  學生回答: 政治、經濟、文化大變革……群雄爭霸……

  教師語: 伴隨著政治經濟大變革而來的社會動蕩和人民疾苦,鞭笞各位“仁慈”思想家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的救世思想,并收徒講學加以傳播,為民、為理想奔走各方,鑄就了中國的燦爛輝煌的“百家爭鳴”時代。讓我們這些卓越的思想家們上演一場“百家爭鳴”的大戲吧,用他們的思想回答古代中國的未來何去何從吧!

  新課導入●2

  中國古代有一本書,有人說只要讀懂這本書就可以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了。那么這是怎樣的一本書呢? 由《論語》導入百家爭鳴。

  基礎達標

  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首次明確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下列能體現(xiàn)出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是    (A)

  A. “有教無類”    B. “舉一反三”

  C. “溫故而知新”    D. “當仁不讓于師”

  解析 在教育對象問題上,孔子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有教無類”的意思是不分貴族與平民,不分國界與華夷,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

  2. (2013年江蘇高中學業(yè)水平測試卷)為響應黨中央厲行節(jié)約的號召,許多學校加入到反對“舌尖上的浪費”的“光盤行動”中。早在戰(zhàn)國時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愛”、“非攻”的同時,就倡導“節(jié)儉”、“節(jié)用”。該思想流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    (B)

  A. 老子    B. 墨子

  C. 荀子    D. 韓非子

  解析 “兼愛”、“非攻”是墨子墨家學派的主張,墨子還提倡節(jié)儉,反對奢侈浪費。

  3. 最近,有一網民提出構建皖北交通大網絡的設想,以加快安徽崛起步伐。該設想把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的故里連接了起來。下列言論不屬于這四人的是    (B)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C.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D.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解析 A是孔子的思想,B是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C是孟子的思想,D為老子的思想。

  4. 我國古代許多思想家都認識到了人民群眾的力量和作用,并由此產生了早期的民本思想。下列思想主張體現(xiàn)了民本思想的是    (C)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②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為國家統(tǒng)治人民,指使驅趕他們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讓他們明白在做什么,是一種愚民政策。

  5. (2014年南通模擬卷)安徽無為縣始建于隋朝,縣名取“思天下安于無事,無為而治”之意。該縣名稱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位思想家的主張,這位思想家是    (A)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韓非子

  解析 “無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政治主張,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內容之一。以“無為”作為縣名,反映了老子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深遠影響。

  6. (2014年徐州模擬卷)孫中山答日本人:“我輩之三民主義首淵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說。孟子實為我等民主主義之鼻祖。”孫中山這么說主要是因為孟子主張    (C)

  A. 人性本善    B. 舍生取義

  C. 民貴君輕    D. 得道多助

  解析 三民主義中的民權主義反對君主專制,認為國家的主權屬于人民;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督促君主注重人民的力量,要求統(tǒng)治者用仁政治國。孫中山認為二者有相通之處。

  7. 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東西,如果他們相信荀子的理論,可能對小孩采取的態(tài)度是    (A)

  A. 認為孩子的本性是惡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會改正錯誤

  B. 認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錯誤是一時糊涂

  C. 認為孩子的本性是惡的,必須嚴厲地懲罰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 認為孩子犯錯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環(huán)境不好,應擇善而居

  解析 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其倫理觀是性惡論。C是法家的主張。

  8. (2014年徐州模擬卷)近來有學者提議將孔子的誕辰日(陽歷9月28日)確定為“中國教師節(jié)”,以“彰顯尊師重道、傳承文化、提升道德的大國風范和氣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將孔子的生日定為“世界教師節(jié)”;1971年,美國參眾兩院立法確定孔子的誕辰為“美國教師節(jié)”;至今世界上已有29個國家把這一天定為“教師節(jié)”。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主要是因為孔子主張    (A)

  A.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為政以德,節(jié)用而愛人”

  D.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解析 材料主要講述的是孔子在教學方面的影響和地位,孔子的教學思想和教學實踐具有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歷史價值和文化魅力。B、C選項是行為規(guī)范和治國理念;孔子沒有提出“仁政”,D項錯誤。

  9. (判斷正誤。正確的填A,錯誤的填B)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的“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的基礎。    (A)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百家爭鳴”歷史影響的認識,題干內容與課本內容完全一致,要求學生熟記課本,理解“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10. (判斷正誤)(2014年徐州模擬卷)在學校整治環(huán)境的運動中 ,提倡“節(jié)約用紙”和“光盤行動”的主張與墨家學派的觀點有相同之處。    (A)

  解析 墨子提倡節(jié)儉,反對奢侈浪費。學校提倡“節(jié)約用紙”和“光盤行動”的主張與墨家學派的觀點有相同之處。

  鞏固提升

  一、 選擇題

  1. (2014年徐州模擬卷)在課堂上,老師詢問小明和小玟,你們心目中的好國君應有怎樣的作為,兩人的回答如下圖。小明和小玟的闡述,分別對應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哪家思想    (D)

  A. 儒家、道家    B. 法家、墨家

  C. 儒家、墨家    D. 法家、道家

  解析 小明所說的“刑罰”、“權術”、“威勢”體現(xiàn)的是法家思想;小玟所說的“順應情勢”、“自由發(fā)展”、“自然平和”體現(xiàn)的是道家思想。    (B)

  A. 《論語》    B. 《道德經》

  2.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上好的行為典范就像水一樣。水,善于利導萬物而不與之爭,處守于眾人所不愿處的低下處,所以“上善若水”應出自于

  C. 《墨子》    D. 《韓非子》

  解析 材料中的“不爭”、“低下”,反映了道家無欲而安、因勢利導、無為而治的思想。

  3. (沖A)(2014年無錫模擬卷)有人提出,先秦有四大派思想家。其中第一派關注社會,留下了社會理想,這就是平等、互利、博愛;第二派關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這就是真實、寬容、自由;第三派關注國家,留下了治國理念,這就是公開、公平、公正;第四派關注文化,留下了核心價值,這就是仁愛、正義、自強。其中被中國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所采納的思想是哪一派(C)

  A. 第一派    B. 第二派

  C. 第三派    D. 第四派

  解析 第一派應是墨家,第二派應是道家,第三派應是法家,第四派應是儒家。秦統(tǒng)一后,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治國,“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對韓非子的理論進行了具體的實踐。C項正確。

  4. (2014年南京模擬卷)孔子曾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漢代司馬遷也言:“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圍繞治國之略,二者皆倡導    (B)

  A. 緣法而治    B. 禮樂教化

  C. 無為而治    D. 兼愛非攻

  解析 材料中孔子希望用禮樂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這樣就不會有爭訟,司馬遷認為在事情未發(fā)生之時就應當用禮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兩人的思想都屬于儒家思想的范疇,倡導的是禮樂教化。

  5. “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這一主張屬于    (B)

  A.儒家“仁愛”思想    B.墨家“兼愛”思想

  C.儒家“禮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解析 這是墨子的話。大體意思是“看待別人國家就像自己的國家,看待別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別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屬于墨子的“兼愛”思想。這道題注意不要聯(lián)系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從而錯選A項。注意儒家所宣揚的“仁愛”思想是有等級差別的愛,不可能做到“視人之國,若視其國”。

  6. (沖A)“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梯,不能出世。”從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點是    (B)

  A. 注重以人為本的理念

  B. 注重研究社會現(xiàn)實

  C. 著重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

  D. 重視研究人的前世來生

  解析 “所謂不知《春秋》, 不能涉世”的含義是:“不熟知《春秋》的含義,就不能步入社會;投身于社會。”從這層含義可知,儒家思想注重研究社會現(xiàn)實。

  二、 非選擇題

  7. 閱讀下列材料:

  孔子是世界上公認的大思想家,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并與穆罕默德、耶穌和釋迦牟尼一起,被稱為締造世界文化的“四圣”。他的思想學說曾對中國乃至整個東方世界過去兩千多年的歷史產生過巨大影響,對當今世界和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也具有越來越引人注目的作用。

  請回答:

  (1) 孔子生活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時期不僅是社會政治、經濟發(fā)生深刻變化的時代,也是學術發(fā)展、文化昌盛的時代。概括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學術發(fā)展、文化昌盛”所呈現(xiàn)的歷史現(xiàn)象。

  (2)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在《哲學辭典》中稱頌孔子:“我全神貫注地讀了他的這些著作,我從中汲取了精華……”還有西方學者直接認為:“孔子是18世紀啟蒙運動的守護神。”孔子思想不僅是法國大革命的動因,更成為西方“平等、仁慈、博愛”觀的源泉。在這里,孔子的哪些思想令西方思想家如此癡迷?

  (3) 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派人才輩出,有哪些代表人物?在調整人際關系、建立和諧社會方面他們提出了哪些主張?

  (4) 孔子學院在全球開設的速度,引發(fā)了世人包括中國人自己的驚奇。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學院,覆蓋了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全世界孔子學院正以每4天誕生1所的速度增加。試分析儒家文化在現(xiàn)代重新受到重視的原因。

  解析 第一問考查學生“概括”能力,回答時避免具體繁瑣地敘述;第二問結合當時法國的歷史情況,回答孔子的哪些思想有可能為伏爾泰等人欣賞和利用;第三問注意“戰(zhàn)國時期”,不要重復答孔子及其思想;第四問可從儒學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兩個方面作答。

  答案 (1) “百家爭鳴”。 (2) “仁者愛人”和“為政以德”!(3) 孟子,“仁政”;荀子,“以德服人”!(4) 儒學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和發(fā)揚儒家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有助于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促進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甚至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人類社會文明進步。

  史料研讀

  一、 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

  材料一 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zhí)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論語·季氏》

  材料二 “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

  ——《史記·太史公自序》

  【解讀】 這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是奴隸制社會的瓦解時期,舊的社會秩序遭到嚴重的破壞,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挑戰(zhàn),諸侯之間的戰(zhàn)爭不斷,人民流離失所。各種新思想就是在這種社會轉型的背景下產生的。

  二、 早期的儒家及其思想

  1. 孔子的“仁”的思想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材料二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也。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三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引自《論語》

  【解讀】 孔子強調為政以德,減少刑法甚至免除刑法,要求統(tǒng)治者愛他的子民,這些樸素的民本思想都體現(xiàn)了孔子的“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思想道德觀念和倫理觀念。

  2. 孟子對民本思想的繼承、發(fā)展

  材料一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

  ——《孟子·盡心下》

  材料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孟子·公孫丑下》

  材料三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解讀】 孟子認為民貴君輕,人民遠比君主重要。又認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即實行“仁政”的君主就會多助,而暴政的君主就會被人民推翻。并且堅持“舍生取義”,統(tǒng)治者不得強迫人民改變其志。孟子將樸素的民本思想發(fā)展到了極致,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相當深遠。

  3. 荀子的哲學觀

  材料一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

  材料二 星隊木鳴,國人皆恐。曰: 是何也?曰: 無何也。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材料三 雩而雨,何也?曰: 無何也,猶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決大事,非以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兇也。

  材料四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

  ——荀子《天倫》

  【解讀】 這些史料詳細闡述了荀子的哲學思想,認為“天行有常”,宇宙、世界是客觀發(fā)展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但是人能夠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通過人的努力,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人既要順應自然,又可以人定勝天,戰(zhàn)勝自然。

  資料卡片

  1. 諸子百家

  傳統(tǒng)上關于百家的劃分,最早源于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他在《論六家要旨》中,將百家首次劃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后來,劉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增“縱橫、雜、農、小說”等為十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后來,人們去“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為“九流”。

  自此,中國古代學術界都依從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呂思勉在《先秦學術概論》一書中再增“兵、醫(yī)”,認為:“故論先秦學術,實可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yī)十二家也。”

  2. 孔子的家世

  孔子的遠祖是宋國貴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滅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啟于宋。由微子經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傳至泯公共。泯公長子弗父何讓國于其弟鮒祀。弗父何為卿?鬃酉茸嫠煊芍T侯家轉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孫正考父,連續(xù)輔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為上卿,以謙恭著稱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繼任宋大司馬。按周禮制,大夫不得祖諸侯,“五世親盡,別為公侯”,故其后代以孔為氏。后宋太宰華父督作亂,弒宋殤公,殺孔父嘉。其后代避難奔魯(孔氏為魯國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為士?鬃釉娓阜朗逶昔敺酪卦住W娓覆牡氖论E無考。父親名紇,字叔,又稱叔梁紇,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稱。叔梁紇先娶施氏,無子,其妾生男,病足,復娶顏徵在,生孔子。

  3. 老子的生平

  老子(約公元前600—公元前500),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chuàng)始人。關于老子其人其地,最早的傳述者是司馬遷。司馬遷在《史記·老莊申韓列傳》里所述的老子,有名、有姓、有字、有謚號,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他的籍貫有國、有縣、有鄉(xiāng)、又有里,曰:“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有官職,曰:“周守藏室之史也”;有跟同時代名人孔子的交往,曰:“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有老子清楚的世系,曰:“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事于漢孝文帝,假之于解為膠西珢太傅。”據(jù)高亨先生《老子注釋》考證,老子生于魯襄公二年,即公元前571年。老子父親李乾是周朝的下層官吏,使老子具有少年時期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也使得他成為周王室守藏室之史,征集、保管進而飽覽了周王朝及諸侯國的典籍,為他創(chuàng)立學說奠定了基礎。春秋末年,周王朝內亂,老子棄官西去,經函谷關,關令尹喜慕其大名,強留著書,遂留下五千言《道德經》。

收藏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京ICP備10033062號-2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高考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2 ahsensoft.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知識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