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odal
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qū)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qū)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qū)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qū)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qū)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qū)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qū)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高考資源網 > 高中教案 > 高一語文教案 > 高一語文教案:《師說》 11(2)

電子課本

高考真題

高考模擬題

高中試卷

高中課件

高中教案

高一語文教案:《師說》 11(2)

來源:網絡資源 2024-10-09 13:46:58


  第三層對比揭示了一種更“可怪”的情況,扣住了本段的中心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同時,“士大夫之族”不“從師”的原因,“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對于此,作者在第一段早已闡明觀點了“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擇師標準。

  這樣,從內容上看,本段作者首先提出“師道”“不傳”“久”,古之“師道”盛行,呼應首段“古之學者必有師”;今人不“從師”,故“無惑難”,呼應首段“傳道受業(yè)解惑”。

  上面三組對比則論證了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對“今之”“士大夫”不“復”“師道”進行了嚴厲的批評。

  可見,第二段是對第一段的申足,是在第一段的基礎上的深入論證,從而進一步論證出“古之學者必有師”,今之“士大夫”更應“復”“師道”更應“從師”。

  本文的對比極具現實性、針對性、層次性。宋代學者黃震在《黃氏日鈔》中寫道:“前起后收,中排三節(jié),皆以輕重相形:初以圣與愚相形,圣且從師,況愚乎?次以子與身相形,子且擇師,況身乎?末以巫醫(yī)、樂師、百工與士大夫相形,巫、樂、百工且從師,況士大夫乎?”黃震用了“輕重相形”四個字,精妙至極!孰為“輕重”?何謂“相形”?圣、身、士大夫為“重”,愚、子、巫樂百工為“輕”。“相形”就是對比。以輕襯重,輕重對比,從而說明重者從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三段: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tán)子、萇(cháng)弘、師襄(xiāng)、老聃(dān)。郯(tán)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字詞句:

  圣人無常師:常,固定的,一定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不必,古今異義詞,不一定。

  師不必賢于弟子:狀語后置句

  譯文: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鬃釉浺咱白、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鬃诱f:"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賢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這樣罷了。

  內容分析:

  第三段作者以具體的事例和經典名言的道理論證“古之學者必有師”以及“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擇師標準,依然是對第一段的回扣和補足,再次申明中心。

  第四段:

  李氏子蟠(pán),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zhuàn)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yí)之。

  字詞句:

  好古文:好,喜歡。

  不拘于時:于,被;被動句。如《赤壁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學于余:狀語后置句。

  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贊許,嘉獎。

  作《師說》以貽(yí)之:貽,贈送。

  譯文:

  李氏的兒子李蟠,年紀十七歲,愛好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履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寫了這篇《師說》來送給他。

  內容分析:

  尾段寫李蟠“不拘于時”,贊其獨抗流俗“復”“師道”的勇氣,繼而贊其“能行古道”,亦即能“從師”“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呼應了首段,同時交代了寫作的緣由。

  四、總結本文對我們寫作任務驅動作文的借鑒之處。

  1.針砭時弊,提出觀點。從這個角度說,本文是一篇時文,具有極強現實性和針對性。文章開宗明義,點明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振聾發(fā)聵,極具震撼了。這告訴我們寫文章要針對弊端,觀點要旗幟鮮明。

  2.層層推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文章開門見山地亮明觀點之后,立即以下定義的方式給老師下了一定經典的定義,接著論述從師的必要以及擇師的標準。第二段的三層對比更是具有極強的說服力,第一層“出人遠”的“古之圣人”尚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自不待言,“從師”尤其必要;作者怕“圣人”的標準太高,拿老子與老子對待兒子的態(tài)度對比,闡明擇師的準則;第三層對比兼有強調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兩個方面,緊扣當時現實。第三段以孔子的事例及名言再次論證從師的標準,回扣第一段;最后一段交代寫作緣由,鼓勵李蟠以及像他一樣的“能行古道”的“眾人”勇于“從師”。

  3.注重對象,突出交際。從文末可知,本文是贈送給李蟠的,有明確的交際對象;同時從第二段也可以看出,本文又不只是寫給李蟠的額,作者是針對歷史形成的積弊,借題發(fā)揮,一吐胸中塊壘。


  高一語文教案匯總


      高一語文教案:《鴻門宴》教案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

收藏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yè)分數線

京ICP備10033062號-2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高考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2 ahsensoft.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知識商店